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大追捕》:非一般的警匪片

《大追捕》:非一般的警匪片
 





《大追捕》一開首就已經是一幕幕監獄內打鬥的場面,利用浴室作背景,血腥的感覺更加提升。這一幕使觀眾都認為由張家輝演飾演的王遠陽都是一個兇殘成性的罪犯。基本上《大》整套電影的焦點都是落在張家輝所飾演的王遠陽上,而他在《大》這電影是演一個啞巴,換言之,他是憑藉內心戲去演繹的,但仍能讓觀眾深受戲中的壓迫感。而整套電影都有著很大的壓迫感,由指揮家徐翰林的死慢慢帶出了整套電影的開始。



警長林正忠因為多年前妻子跳樓自殺身亡,引致未能釋懷,使他一直寄情於查案的工作上,因此而忽略了自己的女兒。林正忠的妻子跳樓自殺的事件對他打擊甚大,他一直認為其妻是遭人謀殺而不是自己跳樓自殺的。因為這件事,令他有了做任何事都要尋求真相的性格,甚至到了一個變態的地步,連自己的女兒也不屑去與他傾訴。雖然徐翰林在電影開始後不久就已經身亡,但他在電影中卻成為貫穿了十九年前與十九年後的重要人物。由他可怕的死狀,兇手每一次留下的證據,林正忠用自己鍥而不捨的精神去追查真相,帶出了一段段使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王遠陽刻意留下的線索,林正忠的追查,二人製造出一個用智商去角力的遊戲。然而,林正忠根本不是王遠陽的對手,由他們的角力,慢慢顯露出十九年前案件的真相。


由開始,導演刻意地安排一幕幕的情節,吳導觀眾都認為是王遠陽殺的,更引出一些懸念。正當院內各觀眾都有著同一想法是王遠陽殺人的時候,故事的結尾竟然是他為了保護自己的親女兒徐雪而不惜一切去幹任何事。這也是故事敗筆的地方,他過於清晰地交待劇情的發展,使戲中的懸念盡失,未能破除港產片一向的框架。不過同時戲中亦打破港產片中警匪片的慣性,忠和奸對立明顯。《大》中不論是王遠陽和林正忠都並非奸人,王遠陽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親生女兒,並將當年的真相透過林正忠而揭發,林正忠卻努力地追求真相,盡其責任。兩者本來並沒有抵觸,可王用的方法錯誤而導致追捕的發生。

在王遠陽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任務之後,他決定跳樓自殺身亡,及後林正忠所收到的短訊,很值得我們反思,安於現狀,要探求真相,對每一個人都沒有好處。張家輝後期配音的聲線去讀出那一個簡訊,使人十分感動。那一刻,深深感受到他為自己女兒徐雪所做的一切,他的那份父愛,為整套充滿血腥打鬥場面的電影劃上了一個感動的句號。


淺評《春嬌與志明》


淺評《春嬌與志明》





《春嬌與志明》承接了上一部電影《志明與春嬌》,一開首就已經是兩位主角:余春嬌(楊千嬅)與張志明(余文樂)的同居生活,慢慢再由二人的價值觀不同去演變成一般小情侶的吵鬧,繼而分開,但因二人都放不下對方,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在內地相遇,藕斷絲連下最終回到對方身邊繼續談情。

《春嬌與志明》從情節上是一部很普通的愛情小品,兩位主角楊千嬅及余文樂的演技未算一流,但兩人在戲中都十分能表達分開之後想念的情緒。而電影中的內容非常能夠迎合香港人的口味而大受歡迎,導演彭浩翔加入了許多情侶之間會發生的問題,使很多人都覺得有共鳴。在電影中出現了很多金句,令人回味,而且加入了很多笑料在內,使觀眾都不顧儀態,笑得手舞足蹈。而令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人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除了是故事之外,亦是因為戲中的對白以及用語。整部電影的對白中都是香港地道的用語,而且中間更夾雜了很多不同的粗言穢語,加上戲中演員講對白時的承接及流暢,令整部電影更自然,真實感大增。這些對話彷如戲中的靈魂,不但使主角更能做平時的自己,亦將主角中的個性更突出。





整個故事大部分時間都是發生在北京,春嬌與志明兩人分別北上工作,繼而重遇,各自瞞著自己的另一半去跟對方發展。導演在人物選角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對比,溫柔、通情達理的尚優優,選了楊冪去飾演,跟楊千嬅所飾演、有一點港女性格的余春嬌然不同。而徐崢所演的SAM余文樂演的張志明,雖然大家一樣是事業有成,前者成熟穩重,後者卻像個小男孩,有點長不大的感覺。男女的對比構成了一幅特別的畫面,內地的男女都較為通情達理,而香港的,則性格較像個小朋友。值得注意的另一對比,是在其片中插曲〈別問我是誰〉,這首歌在戲中出現兩次,首次是由春嬌在「K房」中唱,顯示春嬌希望可以放棄志明,重過新生活,帶出春嬌內心矛盾的傷心。第二次則是在戲中的片尾曲,導演利用余文樂男扮女裝拍攝MV,模仿原來MV的動作,使一首明明是傷心惰歌都變成引到觀眾發笑,是一個對比的手法,在一片歡笑中結束,更配合電影中美滿的結局。






映後座談會



每年的電影節,抑或其他影展,均設有答問環節,讓觀眾與電影工作者作近距離交流。觀眾除了可以即時對導演或演員提問,了解電影創作背後的過程和困難,電影工作者亦可以從答問環節,得知電影在觀眾的口碑是如何,故此很多導演、演員都會抽空出席,短期內以增加電影宣傳效果,長遠則作為日後創作的參考方向。

無論是映後談或座談會,有一項是答問環節的大忌,就是為講而講。一來浪費其他欲發言觀眾的時間和機會,二來對於觀眾與電影工作者的交流未必有太大幫助。筆者曾出席某次映後談,主持開始前已表明只有十五分鐘的發問時間,但台下發問的觀眾總是要先發表他們的「偉論」,過了很久很久才說出對電影的問題,還要不止一位,打後發問的觀眾更如是這樣,浪費了不少時間,令很多想發言的觀眾,或有更好質素的問題無法表達,可謂十分過份。另一次的映後談,台下的觀眾直接提問,個人意見不多。當去到並中一位觀眾時,她開始說自己的國語很爛,然後不斷地讚,主持人問她的問題是甚麼,她說只是想讚而已,令在場觀眾非常無奈。這止情況是筆者最不想見到,偏偏最常見。既然映後談的時間寶貴,為何發問觀眾總要做「咪霸」,或是提出一些與電影無關的問題和意見呢?

出席映後談時,筆者很少會發問。首先自知發問水平一般,多數會在映後談筆錄對答內容作影後感內容;其次是要把握機會拍照,主要是可以近距離和電影工作者交流是非常難得的事。故此很多時都會在映後談中專心當一位旁聽的觀眾,以及留意電影工作者對每條問題的不同回應;始終映後談的機會,在平時觀影的時候並不多。

近年來上映的電影,很多都設有映後座談會、謝票、與觀眾會面等活動。如正在上畫中的《春嬌與志明》,導演與一眾演員穿梭不同的戲院謝票。去年票房大收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導演九把刀和演員陳妍希亦專程來港與觀眾會面。相關場次的門票很快便一掃而空,可見這種與觀眾近距離交流活動,有助宣傳以推高電影口碑,對追星的朋友來說,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從IN TIME看現實的財富不均

潛逃時空是去年年底的一套科幻電影
內容講述未來人類發明了長生不老的技術
而生存的法則是人的壽命與金錢掛勾
人要工作去賺取壽命
用這些去換取日常生活所需
有錢人可以擁有數千以至數十萬年生命
而低下階層的人就只能每天辛苦工作去維持明天的生命
戲中的男主角是後者
她遇上了身為前者後代的女主角
男主角無意救了一個擁有上百年生命的人
捲入了一系列的事件中
女主角雖然接近擁有永生
卻感到生活毫無意義
遇上男主角後
被男主角的生活態度所感染
希望打破這個不公平的制度
最終二人成為了劫富濟貧的搶匪

此片的意念不錯
亦有若干緊湊的部份
但由於時間所限
未能更充份建構整個世界
故事性亦未能令觀眾有更深刻的反思
不過當中有一個觀念令我甚有印象
當男女主角幹了第一次的搶劫
並分派給窮人之後
有錢人並不害怕
他們只是將物價提高
很快便可以將那些失去的錢收回來

情況就好像今天的香港
被大財團所壟斷
即使有最低工資
政府派發六千元
但很快就發覺物價急升
我樓下的小食店
比去年的這個時間加價兩至三成
試問有多少人的工資可以加兩至三成?
到最後生活質素並未提高多少
香港以低稅率見稱
吸引到不少公司來港發展
但他們的雪球愈滾愈大
成為了差不多壟斷我們生活所需的集團
我們為他們工作,而金錢最後又回到他們手中
歐美許多國家
對賺大錢的企業收更高的稅款
這個做法
可以更有效地增加政府收入
再用於發展或者福利事業
香港是時候
要考慮效法一下
不然香港人只能繼續被地產商及大集團所支配

Eleven to Seven (2011)




一個是朝七晚十一的辦公室女郎,一個是晚十一朝七的兼職店務員。
一個於便利店中流連,喘息;一個在店中工作,等待她的出現。
二人就在時間的前後相遇,他就在這八小時中,一邊工作,一邊思念著。

原來七仔可以拍得如斯夢幻。
在生活中,七仔是看雜誌,篤魚蛋燒賣,吃叮叮食物,或者快手買凍飲零食即走之地。
逗留最久,會是在店內躊躇通頂吃什麼宵夜才好。
在電影中,想起《志明與春嬌》四處找尋七仔買煙,志明醉倒在收銀處的樣子買口香糖;
可以是《重慶森林》中周嘉玲與梁朝偉在凍飲櫃前的曖昧對話;
亦可以是《十二夜》中,張柏芝與鄭中基,陳奕迅與張燊悅,兩對情侶前後在餐枱鬧分手的情景。

有沒有店員對顧客心動?不排除現實中可能發生,但兩者差距大,或會好辛苦。
短片由歌曲帶動,似是音樂錄影帶多於電影,但歌詞很能配合電影劇情,予人輕鬆之感。
全片對白不多,主要靠男女主角的肢體語言帶動,要做到生活化而不著痕跡並不容易。

以往去七仔總是衝衝忙忙,快來快去,
很欣賞導演能夠捕捉從生活細節中出發,把簡單的愛情故事拍得超現實。
從未見過七仔可以拍得很美。

《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







重看《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大概除了看劇情、看演員外,對照今日的香港倒是有感而發。先來介紹一點劇情,不是拉長篇章,而是稍稍了解劇情,如果沒興趣的別說我悶了閣下。《皇上無話兒》講述英王喬治六世自小口吃,因哥哥退位而成為國王,當二次大戰時,他需要克服口吃發表一篇成功的開戰演說。










演員的演技相信我不用多講,男主角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其他配角實力亦眾所周知。那些英式演技、著重對話,加上對白精闢幽默早已說明一切,但片中一些細微的部份勾起我對這電影的欣賞,此片是劇情為主當然沒有大型特技,但治療師與國王走在大街時卻完整地重現30、40年代的倫敦感覺,不知拍攝時是否真的霧鎖倫敦,還是利用道具幫忙,不論如何效果同樣出色。其它場境如街邊、室內環境的破舊,如實反映當時英國的國力。




《皇上無話兒》重點當然是演說,雄辯對西方政治十分重要,一篇演說成就一個領袖,利用演說加上政治、歷史題材可謂完美配合。二次大戰最著名的演說家正是劇中當首相的邱吉爾。國王善用君主位置,努力治療只為求一篇演說激勵當時飽受經濟、軍事困擾的大英帝國,相信英國影迷已好好上了一課國民教育。反觀今日香港回歸十多年,經歷多件大事,但任何陣營均沒有成功利用這些演說機會,發表一篇激動人心的演講。









提示﹕
男主角在劇中穿著的黑色西裝軍服和軍禮服,屬海軍元帥制服,穿著軍服用以激勵軍人。




英國以海軍聞名,加上陸軍於英國革命時曾背叛皇室,英王傾向穿海軍制服。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魔鏡.魔鏡:白雪公主決戰黑心皇后 (Mirror Mirror)


童話故事從來也是王子救公主,

其實這個不是西方童話的傳統,

中國人稱這為英雄救美,

西方童話何以瘋魔萬千少女,

皆因英雄救美這個橋段即使翻來覆去地用,

都是少女心中最希望、最期待發生的事情。

近年來,在眾多公主之中,少女心中最希望做到的公主,

首當其衝,是灰姑娘,

這個由王子拯救被惡女欺負的公主最受歡迎,

相反,歡迎程度較低的是白雪公主,

因她過於脆弱了。

Mirror Mirror這部電影一反傳統,重新塑造白雪公主,

成為公主救王子,替其解咒,

最後是公主自救,

老實說,也讓人看得痛快,

因消除了公主只顧和小動物唱歌,顧作好心使自己陷入困境,



這些東西越看越讓人感到納悶,

即使王子救美一幕多麼瀟灑、多麼帥氣,也只有十多分鐘能抵銷悶氣。




可惜,這部電影美中不足在尾聲,

白雪公主在最後終於消滅了皇后,








使其吃了毒蘋果,本是大快人心,


但眾人愕然的反應沒有大快人心的效果,





而且白雪在大家愕然後竟突兀的跳舞唱歌起來,


歌的曲風更貌似印度風,更顯怪異。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戲院的選擇 (三):其他戲院篇


The Grand Cinema

又一常去戲院,一出地鐵站上兩層扶手電梯直行便到。出入口為同一處,比較狹窄,加上另一下行出口較隱蔽,散場不易察覺。票務處、小食部、入口處相鄰太近,容易造成混亂。常去原因主要是可以安靜觀影和座位設計。先說座位,有別The ONE的震動椅,The Grand是貼地的,幾震都不會腳痺。這裡的觀眾比較自律,是很專心看戲的。

12個放映院,是全港最多。其中5院為STANDARD CHARTERED STARSUITE。全院有23個座位,有獨立門口,座位設計猶如按摩椅,可自由調較,有腳位,可調較至整個人躺下來觀賞都行!筆者去過5院一次,內裡有休息室和酒水間,設計相當奢華,進入後和商場可謂兩個世界。當然,奢華的設計,票價亦不會便宜,160元一張,連一張小食劵,憑券可換取一款小食及一款飲品。多為包場觀賞之用。

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看以往的香港電影,多數會前往此處,它會定期有不同的電影專題,亦會舉行電影座談會,很積極推廣電影。一出地鐵站步行五至十分鐘便到。觀影質素和旺角百老匯可謂「不相伯仲」,若播放的是粵語長片,如國泰、中聯電影,情況更為嚴重,在觀賞初期真的被觀影質素嚇怕,有一段時間沒有再去。現在都有去,但相對地少,多數會因電影專題和時間預算再決定前往與否,始終地點在西灣河,路途比較遠。

文化中心大劇院 / 科學館演講廳 / 太空館演講廳

電影節期間才作放映用途,文化中心容納觀眾是三者中最多。分堂座和前座,椅背設計偏低,座位出入通道很迫。側邊座位觀賞不佳。觀賞質素算是較好,職員質素一般。優點是沒有電話訊號,不用擔心手電聲的滋擾。

太空館兩側的座位太側,難以舒服觀賞。拉開布幕時有隆重感。

科學館最前排的座位不會是最辛苦的座位,曾坐過最前最側的座位都看得舒服。座位亦設有手寫板,方便影後談環節進行筆錄。交通不便,最近只有火車站。


以上為筆者曾去過的影院,未知大家在選擇影院時,又會考慮什麼因素?

戲院的選擇 (二):UA、GH院線篇

UA 太古城中心

一出地鐵站,不走商場入口,而是由康山花園出,過了班馬線便是戲院入口。戲院樓底較高,有空間感。坐側邊位會因兩旁通道有觀眾出入,影響觀賞。隔音一般,若電影音效不多,稍為聽到隔鄰映院的聲音。

UA朗豪坊

有專屬升降機直達八樓映院層,即使繁忙時間也不會等候太久。最前三排的座位是平放,看最得辛苦,由第四行打後全為梯級式座位,觀賞時不會有前排座位阻擋。配套一般,主要是散場後,難找地方作影後討論。

UA i-Square

The ONE 一樣,商場的內部運輸系統刁鑽。比前者稍勝地方,是地鐵站和所屬商場相連,不用走扶手電梯,但等候升降機時間很長。主要升降機只有兩部,連地面樓層的特快升降機總共有三部。不過由地鐵站到七樓的戲院,卻有十二層!主要由「MTR」、「LG」、「地面樓層」、「UG」、「大堂樓層」,之後才是一樓!假若開場時間是下午七時三分,就要在七時正到達地鐵站,至少預留十五分鐘等候升降機。

GH旺角

有專屬升降機,地鐵站與所屬商場相連。配套、設計一般。

GH青衣

一出地鐵站只須不斷下行便到,入場處和小食部設計配合商場,以海洋為主題,感覺奇幻,惟售票處較細小,只有三個櫃位。

GH港威

又是一間沒有意欲再去的戲院。主要是座位設計,全無斜度可言。樓底很低,銀幕較細,為了要看清銀幕,頭部要不時轉動;若前排的觀眾屬高人一名,是難以看到前面的。曾經在人少時觀賞,很不幸要不斷轉身才可以看清銀幕。服務質素亦一般,在《志明與春嬌》出工作名單時,職員高聲叫人散場,但電影仍在放映中,職員只好站在最後方等候散場,很不舒服。加上地置位置不太好,經過海港城亦未必察覺到。


最終篇:其他戲院篇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戲院的選擇 (一):百老匯、amc院線篇


在選擇戲院時,多會以時、票價、交通、附近的設施配套等為考慮因素。筆者亦不例外,
但加多幾項:安靜觀影、商場 / 戲院的內部運輸系統和戲院設計。

內部運輸系統的方便程度:以三道扶手電梯加一部升降機為限。

以下是筆者曾經去過的戲院:

旺角百老匯

單幢式戲院,處於人流旺區,共有5個映院。入場只靠上層電梯,在12院觀影的話還可以,但在3院以上,特別是45院在頂層,搭電梯已令雙腳很累;散場只有落樓梯才可回到地面,同樣叫人頭暈。觀眾質素亦叫人卻步,手電聲談話聲飲食聲夾雜,想稍為靜一靜觀影都難。

尖沙咀百老匯 The ONE

未說前,先看以下雜誌介紹:

「從商場門口要到你想去的那間戲院,先要穿過幾道扶手電梯,再從多部升降機中尋找通往戲院樓層的那一兩部,到升降機抵達所謂的戲院樓層,你可能會發現,你想去的那間戲院,原來又要再上兩層。那些時刻,你是否有置身 Inception 的上行空間版的感覺?未入戲院已轉到暈陀陀,像極一個陀螺。」

只是未指名哪一間,但都呼之欲出,去了一、兩次後很少再去。主要如上述文字所說,商場內部運輸系統設計太刁鑽。穿過扶手電梯後又要排隊等候升降機,去到六樓購票,如果買到56院,還要走多四層電梯。如果真的去看,盡量不要選震動位。因為座椅較高,稍微「吊腳」,有次看畢《劍雨》後,雙腳麻痺,幾乎走不出戲院。
若想安靜觀影,不嫌棄商場運輸系統麻煩的話,都是一個好的選擇。

奧海城百老匯

一出地鐵站落兩道扶手電梯,行一小段路後到票房,在票房左手邊上一層電梯即到入場處,尚算方便。但出入口在同一處,通道較窄。映院內的較側座位會有斜視情況。

百老匯電影中心

以裝修前評論,電影中心是筆者其中一個常去的地方,除了交通便利,專門放映非主流電影,它亦是可以讓人安心觀影的好地方。若觀眾坐側邊的座位,會在最後一行的行人通道經過就坐,以減低遲入場對觀眾視線的騷擾。缺點是手抦是固定的,情侶觀賞會較為不便;因銀幕設計關係,最前兩排的座位是看得最辛苦的行數。

戲院附近的配套也是主要考慮因素。很多時散場後,都會在Kubrick Café,或到麥當勞小歇,以整理觀影情緒,或和友人作影後討論,或者到影碟店和電影閱覽室流連。

amc又一城

以商場的內部運輸系統來說,它算是上行電梯最為方便的一間。一出地鐵站,直上兩道扶手電梯,向前走轉右等候升降機,等候時間不長,一出升降機便是售票處。另一最快路線,是在達之路入口,只上一道扶手電梯便可。觀影質素比較飄忽,有時電影未出完工作人員名單,便開咪散場,或觀眾用餐時聲浪稍大。隔音系統良好,無論是低層13院,或上層47院,各院之間相連緊密,但不會聽到相鄰的放映聲音。等候的大堂很廣闊,即使各院使用同一出入口都有足夠時間和空間疏導。洗手間亦比其他戲院為多。


下一篇:UAGH院線篇

觀影行為


在戲院看電影,當然想靜心觀賞。但遇著以下的觀影行為,不只破壞觀影氣氛,還會惹人反感。

以下是筆者曾經遇到或聽聞,甚至犯下的觀影行為:

打呵欠
細聲打或作口型還可以,但一個呵欠是全場都聽得見的,完全是防不勝防。
根本不知道在何時,在哪裡和哪位人士發出,但看得睏時,都應顧及觀眾感受,戲院是公共場所,不是私家影院,會破壞觀影氣氛的。

笑聲過大
看喜劇常有,自己曾犯過亦不自知。個人解決方法有兩個,若觀賞時有朋友在側,對方會「批踭」或拍拍手背示意。一人觀賞時,多會掙大嘴巴作「笑到跌下巴」狀,慢而細聲笑一笑,或哼一聲作笑了便可。

電話響起 / 講電話
放映前已有提示還要明知故犯,響起來還要大聲講更是令人討厭。既然是正在看戲,直接切線便算了,為何還要接聽?一是便立即離場,再不是請關機或將手機調較至靜音模式才可入場。

手電熒幕的燈光
曾聽說過一個手機熒幕所發出的小小燈光,也會破壞漆黑的觀影環境。「光污染」之說亦有道理,入場觀賞都應專心看戲,若電影真的令人沉悶,都給予耐性直至散場。筆者曾看一些較需要邊看邊思考的電影,或全片沒有對白或音樂時,就會有人上面書或玩手電遊戲。

邊睇邊講邊爆劇透
無論如何細聲說,都會聽得見,筆者一定出聲,實在受不了。要說便散場說,或者私下「圍威喂」講,不需要講出來,沒有人想知道你講電影下一步會怎樣。更激氣的是,試過發聲制止對方,但對方仍然繼續講,很無奈。

睡覺
看戲看到睡,筆者都曾經試過,但睡到打鼻鼾便很誇張。有次與幾位朋友觀賞《讓子彈飛》時,其中一位友人身旁的老伯是由開場睡到散場,還有鼻鼾聲,幸好院內音響比較大聲足以蓋過。看《海上花》時,睡意甚濃,但不想中途離場,只好不停咀嚼香口膠,來抵抗睡意。最尷尬的一次,是看《非誠勿擾2》時,中途睡著了,散場時友人告知,我睡覺有聲,很不好意思。

遲到入場
戲院永遠是準時開場,遲到入場是會騷擾觀賞過程。若果座位是置中的話,遲入場還會阻擋了觀眾視線。最過份的是,有人遲到之餘,還會大聲和鄰座打招呼,漠視其他觀眾。

小朋友
若果是卡通片或者是合家歡的電影,有小朋友在場是很正常。但如果家長選一些小朋友看不明的電影,要邊看邊呵的話,便會變成滋擾。在看《書劍恩仇錄》時,便有家長和菲傭帶同兩名兒子入場。在開場不久兩子已經不停的吵,最終要即時帶離現場。 

托兒所
承「小朋友」引申,早前有報道指,有自由行旅客購票著小朋友獨自在戲院看戲,成人則自行購物,買畢後到戲院接走。將戲院當作托兒所,非常離譜。加上任由小朋友單獨留在漆黑的戲院中,是很危險的。

拍照
去年《3D肉蒲團》上畫時,有觀眾在觀賞中途拍照被捕,事主解釋指好奇才拍下。明明放映前說不准拍照,加上用肉眼看3D有鬼影。既侵犯版權,又不尊重電影,為何還要明知故犯?上年看《消失打看》時,一出工作名單,很多觀眾以為電影已完結便舉機拍照,但奇怪的是沒有工作人員阻止。其實工作名單亦是電影的一部份,不是故事完結便代表電影完結的。


曾經犯下部份上述的行為,自己會感到愧疚,是對電影不尊重,並警戒不要有下次。
其實在電影放映前,院線都會有片段,提醒觀眾要靜心欣賞,為何總有人不能自律呢?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Submarine (2010)



imdb

Oliver Tate: I find that the only way to get through life is to picture myself in an entirely disconnected reality.


畫面很美,配樂一流,除此之外便什麼都沒有了。

這部電影大概是拍給文藝青年看的,大概。有經歷過青春期的人應該能夠明白16歲的Oliver Tate這個角色:自以為是、孤僻、過度幻想、憂鬱、有急切的生理需求、生活在狹小世界裡。從一開始他就自以為是特別的,聲稱要脫離現實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他所有行為都貼近現實都不得了:監視父母親有沒有性行為、欺負同學(同時被人欺負)、向Jordana求愛。不要誤會,我沒有討厭這個角色,只是單純地覺得他太過真實,真實到無法讓人喜歡。我甚至不清楚他有沒有真正成長過,可是最終他承認了自己的軟弱,他無法陪同Jordana面對沉重,也無心力挽救父母離婚危機以外的事。這算是一種成長方式吧?

電影名為《Submarine》與Beatles沒有關係(應該)。關於「潛」這個行為,與沉溺不同。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沉溺總帶有一絲不可違抗的痛苦意味;而潛是主動的,自發性地沉落到「水」中。「潛」在戲中說明得很清楚:就是置身事外,以旁觀者的態度面對一切,對所有事都不產生興趣和感覺,「水」就是Oliver在戲中開首所說的entirely disconnected reality。我覺得電影名《Submarine》就是代表Oliver的逃避:逃避太過沉重的家庭關係、愛情、別人的寄望、死亡。沙灘在戲中應該是表示時間。在戲末他畢竟還是站起來了,與Jordana一起面對未來。

很多畫面都拍得很美。特別電影起頭,Oliver幻想自己死了後旁人的反應,以及Oliver和Jordana剛剛開始男女朋友關係,一起奔跑、擁抱、玩煙火;這兩段都拍得很有美感。

配樂倒是非常好。Alex Turner憂鬱的聲音跟這電影的調調很配合,重要性大概等於Bee Gees之於Melody Fair、久石讓之於宮崎峻、平井准之於今敏。甚至我懷疑看過這部電影後我記得的就只有配樂了,感覺《Submarine》就是一部97分鐘長的mv......

我不認為這電影拍得不好,甚至相信很多文青都會喜歡它,只是它不對我胃口,所以我剛剛看完就要記下它,不然過後就甚麼都沒剩下了。

圖片來源:
http://www.ultra-vid.com/submarine-2011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霸王別姬:「婊子無情,戲子無義」?


      《霸王別姬》一片由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以兩個在梨園學戲的小孩為軸心,二人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最艱苦,最沉重的年代,亦發展出一段充滿矛盾的複雜關係。

        故事開首以「婊子無情,戲子無義」,一句中國傳統的老話來表達出一般中國人對梨園戲行,對妓女的觀感。在中國社會中,戲行向來都屬下九流的行業,與娼妓同等,凡當娼學戲都不會是好人。

        言而在片中所述的,卻是反其道而行,小豆子的娘親豔紅是個婊子,但她送進梨園學戲,還忍痛將其多長的第六指,活生生的剁去,更放棄專嚴跪著求關師傅收他為徒,為的是甚麼?是小豆子有更好的前途而已。至於菊仙,本為青樓名妓,為了段小樓洗盡鉛華,甘願當個平凡人,一路與段小樓同甘共苦,就算在文革時期被紅衛兵威逼,都不肯和段小樓劃清界線,甚至在聽到段小樓在批鬥其間要與她劃清界線後,萬念俱灰上吊自殺時仍身穿當年的嫁衣,證明菊仙對段小樓的愛是真實而堅定的。豔紅和菊仙同屬娼妓,但二人都為著愛的人而無比付出,情意真切,分別對親情及愛情重視,都令人感動,感動過後誰可再說「婊子無情」?

        自小豆子進了梨園學戲,小石頭就以大師哥的身份保護及照顧他的小師弟,直至大家都成了角兒,《霸王別姬》更是他們的成名作,縱然小樓日後成家立業也好,在段小樓心中這份信念都從不更改。光復後,為了保護蝶衣,小樓犧牲了菊仙的腹中塊肉,為救出被國軍認定是漢奸的蝶衣,小樓願意放下身段求袁四爺,這些都是為著兄弟的情義。

        而程蝶衣對段小樓的感情除了兄弟情義外,更顯生出愛情。小豆子從小就受到小石頭的保護下長大,對小豆子來說師哥就成了最親的人了,及後關師傅替各徒兒「分行」時,小豆子總是把「思凡」中“我本是女驕娥,又不是男兒郎……”背錯成“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驕娥”,直至師哥忍著淚用煙煱搗他的嘴巴,小豆子才開竅了,不再唱錯。因為他看到師哥對他的期望,希望他成為角兒,他要入戲,把自己代入成女驕娥,從此,他就不再是男兒郎,他是萬般風情的女驕娥,是師哥的女驕娥。這份單向的愛情由此而生,就像霸王與虞姬的愛情般,不論政局如何動盪都改變不了蝶衣對師哥的愛情。但這份為世所不容的愛,在菊仙的出現後,卻起了變化。

        對蝶衣來說,菊仙是搶去他師哥的女人,蝶衣恨他倆,菊仙和小樓成親之日,蝶衣以作賤自己的方法來報復他們,出賣自己予袁四爺,來換取小時候答應送給小樓的寶劍,以劍作賀禮,更希望籍此與小樓斷絕關係,各走各路。但在命運的推使下,蝶衣與小樓的卻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合演霸王別姬。蝶衣為救在日本皇軍手裡的小樓,不惜背上漢奸之名,而替日本人唱戲。直至文革被批鬥初期,蝶衣都不肯說半句小樓的壞話,可見蝶衣對小樓的愛是從一而終的。蝶衣心中的霸王是小樓,但可惜的是小樓心中的虞姬卻是菊仙。因此,片尾中,蝶衣和小樓排演《霸王別姬》時,蝶衣自刎的那刻就成了真正的虞姬,因為蝶衣知道只有在台上才可擁有自己心中的霸王。如若戲子真的無情義,又怎會冒死為救對方出險境?又怎會願意以死來成就自己的心願?

        「從一而終」亦可形容蝶衣對京劇藝術的追求。京劇對蝶衣來說是一門高尚的藝術,是中國不可缺少的國粹。他由進梨園學戲之初,就被師傅教授要對京劇從一而終,要做一輩子的戲,而他願意為日本軍唱戲是因他知道青木將軍懂京劇,可令京劇發揚到海外。所以當經歷十年文革後,兩人飽歷風霜後再次重踏台板,蝶衣仍然對妝容,戲服等一絲不苟,雖不復當年勇,亦要認真對待,最後蝶衣死於戲台也真的實踐了對師傳的教導。

        總結一句,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引用原書中的一句話“人間,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臉”。或許換了時空,虞姬可能不用自刎,蝶衣可能不用死,或許......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諜網謎蹤》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諜網謎蹤》電影改編自英文同名暢銷間諜小說,原著作家以前就是英國「軍情56」的成員,更曾於冷戰時期擔任臥底。內裡的情節真實有說服力,佈局懸疑精密。三十二年前被拍成電視劇,好評如潮導演湯瑪士艾佛遜 (Tomas Alfredson)將它首次搬上大銀幕,電影圍繞著忠誠、理想和價值相連等問題,台前幕後致力帶觀眾回到那神秘的冷戰時期。

此電影非一般主流那種驚險連場間諜片,故事並不複雜新奇,但其拍攝手法、剪接、鏡頭運用都十分出色致力重塑冷戰時間蘇美兩國陰鬱冷峻的間諜戰爭,表現出現今獨特風格。


片頭拍攝運動,沒有多餘的對白,將觀眾慢慢融入七十年代的世界。場境、服裝、道具等等全符合背境設定,製作極之認真。如主角佐治史邁利(加利奧文Gary Oldman飾演)所穿著的五十年代三件頭西裝便是特別找名店的裁縫師訂造淡黃的畫面、緩慢的節奏使整部電影的格調帶有懷舊的英倫風,觀眾像坐時光機返回七十年代。








場景之間的轉換,鏡頭也運用得十分妙,如片頭升降機運上,鏡頭是文件運送機的POV,到了故事中期再一次出現同樣的鏡頭,這是很特別的過場手法,把場景與場景之間巧妙地連成一起。但看慣了緊張刺激的間諜片的人,可能就會嫌悶了。































筆者最喜歡其中的兩場,一場是講述皮杜(馬克史唐 Mark Strong 飾演)匈牙利調查被槍擊一場戲。整場戲節奏並不急速,先用遠境讓觀眾看大環境,再特寫場境內不同人物的反應,讓觀眾感受角色所感受的詭異氣氛,觀眾能與皮杜同步的察覺到氣氛的異樣以它為故事的開展能讓觀眾投入到冷戰時期的恐懼氣氛當中,皮杜這個人物刻在觀眾腦海中。電影由他開始,也由他終結






史邁利思考一場戲也拍攝得十分好。以火車的行進聲、的片斷的片斷當火車路燈由綠色火車軌接軌一刻,就是男主角思考完成,無論意境與故事情節上都相常精彩





唯片中加入了一些血腥鏡頭,中槍血花四濺幕還能接受,但穿腸眼睛被挖幾幕實左失了整部電影的美明白導演是故意營造敵對陣營的冷血邪惡形象但筆者倒認為是畫蛇添足了。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德國表現主義與《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下)


作為德國表現主義的開創者,《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當然不止擁有獨特的畫面構圖這麼簡單,也是其不可忽視的一環,無論人物的動作、化妝,都配合著主題佈景是基調,人物的肢體動作與佈景融合,構成特殊藝術風格。








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中,人物的表情生動誇張,與怪誕的背景形成一體。如被殺者阿倫死前從夢遊人口中得知自己命不久爾時,眼睛向上揚,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以及費朗西斯向警察講述阿倫的死亡時緊張無比的神情,與警察廳內牆上的兩個三角型和桌子組成的一張人臉極為相似。


阿倫被殺前,他伸出雙手一臉驚惶的神情加上其影子,為整個畫面加添詭異感覺。











夢遊人去女主角家時,經過一道圍牆,他一身緊身衣,伸高一隻手,貼近圍牆,像是他要縮入牆內,到了門口,他舞蹈般的輕轉,使整個構圖沒有因他的動作而破壞。






《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人物化妝都十分誇張,人物面色大多蒼白配以黑眼框。為突出夢遊人的恐怖,他的面色蒼白非常,再加上極粗的黑色眼線框配以黑色嘴唇,讓人見而生畏。











黑衣的夢遊者誘拐白衣的女主角形成邪與善的對比。

還有女主角走在市集那一幕,她的衣裳使她看起來是和市集中的佈景用相同的材料做出來,她像融入了佈景當中。





色彩營造氣氛


《卡里加利的房間》是首個利用高反差補光的電影,這種誇大的陰影效果,使觀眾產生一種奇特的心理壓力。如阿倫被殺一場戲,導演以聚光光源,從低角度照射主體使背影變大,觀眾透過牆上的剪影看到阿倫被殺經過,加深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卡里加利的房間》使用了多種色調去營造氣氛和區分場景,如開始時是藍紫色色調,這是費朗西斯在敘述故事前的色調,陰森而神秘。進入故事,色調變為暗黃色,人物黑色的服裝與佈景在此變得突出。而且這代表光亮或白晝,這可從最後瘋人院醫生們在博士房間點燈,畫面色調由藍綠色轉為暗黃色可見。藍綠色就是人們睡覺、晚上的畫面的色調。而女主角家中就以紫色去區分。這些畫面的色調不同,增加了電影的趣味和戲劇效果,刺激觀眾的視覺,增加其構圖美。





特別的剪接效果
        《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的鏡頭一般都不會太短速,其以焦點形式去突出人物的表情動作,像射燈射向舞台上的人,整個畫面除人物的臉外會黑掉,把觀眾的焦點集中於畫面上的一角,因此剪輯緩慢,例如片頭費朗西斯說話時,鏡頭的四周黑掉,只留下其臉。為了突出主題,這焦點視角有時是圓形,有時則呈菱形。戲中也有短促的剪接,如阿倫被殺時,他驚惶的鏡頭與他雙手的鏡頭交接,增加了緊張氣氛。




除此以外,戴維.斯卡爾DavidJ.Skal著的魔鬼秀/The Monster Show》中提到原編劇的想法是將卡里加利博士比喻為獨裁國家,夢遊者比喻為被催眠的群眾,群眾被利用去屠殺他人,同時亦成為被屠殺者。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過去,這種構思正如作者說:「是一個關於不受控制的獨裁主義導致災難的政治寓言。」不過導演稍作了更改,變成整個故事只是精神病者的費朗西斯的瘋語,但從故事看來,諷刺意味不乏。

今天再看《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仍能感受到它那獨特、富想像力的一面






德國表現主義與《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上)

1920年德國電影界興起了「表現主運動」,這場運動雖歷時不長,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為當時的電影文化帶來新氣像。為後世開創先河,時至今日我們找到表現添.

為「德國表現主義?就讓筆者《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The Cabinet Of Dr.Caligari)這套電影來向大家介紹這種獨特的表現主義吧




1920年上映《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被公為「德國表現主義運動的開創者影片講述了神秘的卡里加利博士及其催眠和小鎮上發生的謀殺案之間的牽扯和關聯。通過構圖、人物、畫面、剪接等等,觀眾帶來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當時的影界衝擊,造就了德國表現主運動的興起。


構圖藝術顯神通

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非常著重單獨鏡頭的構圖,人物在極度風格化的場景中演,而且為了增強透視和光影效果,除了特寫鏡頭外,沿用劇場式的定鏡拍攝佈景以繪畫及圖畫形式出現,多是不規則的形狀和線條組合而成。如男主角敘述故事發生的小鎮,是以扭曲的街道和歪斜的房子的繪畫表達



又如片初卡里加利博士經過的街道的牆壁上以卡通化線條為重點;市集亦是由不規則的圖案背景組合而成;片中的房間窗子是扭曲的,門是梯形等

佈景亦從外到內收窄,如卡里加利博士到政府部門申請展覽場地的畫面,我們都看到近的人物、佈景較大,其後向內收窄,最中間失去色彩前,兩名政府官員一前一後、擠迫的坐著;


















敘述者弗朗西斯去找警察時所經過的樓梯,樓梯從近到遠消失,就像三維立體繪畫般呈現消失點,可見其畫面構圖的認真。






故事最後原來敘述者費朗西斯是瘋子,卡里加利博士的謀殺案只是其所想像導演羅伯特用了扭曲、怪異的建築物、獨特的構圖,表達敘事者的內心世界,使背景的怪異得到解釋。這種獨特的構圖方式,也成為的特色之一。



除了獨特的藝術色,《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還隱含著政治意義?「德國表現主義()」將會繼續以《卡里加利博士的房間》帶大家看德國表現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