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我看生命樹

 2011年7月2日上午1:48

看《生命樹》,要有心理預備。那短短的兩個多小時,你的腦袋、你的情感會不斷轉動,因為你要經歷生命之始那一點光,直至時間終結的那一點光。這絕對是非一般的電影,泰倫斯馬力導演把宇宙幻變、生命起源與一個家庭的故事互相扣緊,造成宇宙與人的平衡視點,還從電影帶出了多個議題,生命、信仰、家庭、成長、對善惡的分辨,甚麼更多。即使我非基督徒,電影所提出的疑問、情感,也足夠令我這兩小時,甚麼更久的時間處於思考中。
    電影出現多次時空變化,序幕由奧拜仁和太太收到次子戰死的消息拉開,然後鏡頭變成長大後迷失於現實的大兒子積克。長大後的積克,處於摩天大摩內、電梯內,像被困於籠內的動物,只能透過框架往外看,導演通過積克去呈現人身處於拜金的大都市被生活營役的無奈感;成長時被父母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混亂感;及對自身、信仰的質疑。人如果找不到答案或平衡點,生命是否就這樣白白流過?
    之後出現的是宇宙和地球生命的誕生,由星體相撞、細胞分裂繁衍到出現水母、魚類、植物,最後是沙灘上受傷的恐龍,這些唯美、震撼的畫面與澎湃的音樂互相交織,除了視覺和聽覺的享受,最妙的是那些恰到好處的畫外音—母親的疑問。神,或許是指生命的主宰,到底在不在?祂有看顧著我們嗎?這是第一個角色的疑問。第二個是童年時的積克所問,一個好端端的孩子突然死去、友伴的家被火摧毀並留下疤痕、父親的反覆無常為快樂的家庭蒙上陰影等,為他帶來衝擊。祂有在看嗎?為甚麼祂容許這些事情發生?第三個是奧拜仁,他是虔誠的信徒,然而好運從不降臨在他身上。他不明白,別人無故發財,自己上班從不遲卻要失業,連孩子也討厭他。
    這麼多的疑問,也是許多人對信仰的質疑。或許祂一直的都在,自天地混沌時;或許祂由始至終都不在,電影沒有證明,但從故事中引用了約伯的故事,帶出人是要經歷苦難。我想,不論祂在不在,感到迷惑的人都是失去感恩與寬恕的心,電影中我看到的是許多美麗的畫面,萬物始起生長、父母對子女的愛、大自然的美,風吹樹動、盛發的花朵、寧靜的湖泊,一切都是平凡、自然、取自生活,這不是恩典嗎?我們在看苦難時,有沒有像積去尋找那失落的根源,去了解、寬恕心中的糾結?
    積克的反叛期被慈祥無私的母親、嚴厲自負的父親、生命的無常、同伴的薰染弄得迷失了,他變壞、他撒謊,甚至希望父親離世。從回憶中,他重新去了解父親。奧拜仁大半生貢獻給家庭、工作及信仰,他的夢想是做音樂家,但最後卻敗給了生活。他嚴厲的教導兒子,希望兒子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然而他平凡、無法改變自己命運、還有他的父權思想卻成了反面教材,使孩子遠離他。幸然積克最後了解到父親對他的愛。奧拜仁跟他說三個孩子是他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想要擁有。積克寬恕了父親,他也找到了心靈的出口。或許這也是一般家庭常遇到的事吧!父母愛子女,卻不懂表達,甚至用了錯的方法。這也表達了溝通的重要性。
    積克成長時的問題,也是人在成長期最常遇到的:對父母教導的質疑、對世界的質疑。他希望自己作主,但最後,他發現自己想做的做不到,做的卻是自己討厭的事。在反叛時,他偷了女性的內衣,想埋藏掉,最後他把它拋入河中。女性在電影中,象徵了慈愛、寬恕、美好、天真、善的一面,而他正正質疑這一切,他不要當好人,他要棄掉這些。當他真正做了壞事,他卻悲傷、他希望變回天真。這一段為「快樂是先付出愛」帶來了依據。弟弟是他改變的重要因素,他戲弄弟弟,然後尋求弟弟的原諒。弟弟寬恕了他,讓他明白,「如果想快樂,就要付出愛」。最後他亦寬恕了父親。人,要得到快樂,就是懂感恩和寬恕吧。
    電影中長大的積克走出都市的困籠,去到荒漠,或許這是他的內心。他在荒漠行走,開始是漫無目的,當他心靈改變,有個女孩引領著他,穿過一通門框,這像是他內心的框框。最後他穿過它,突破了內心的枷鎖。最後由兒時的他帶領著自己,再由母親的門,去到一遍無邊際、係冰川一樣純白的地方,他在這裡重遇他的家人。這是天堂嗎?還是積克心靈解放之處?導演留下了這片地帶讓我們想象。戲中常出現階梯,也是人對信念、對信仰的追求,通過階梯去找那線光。
    這套電影剪輯、聲音、畫面都是一流,導演用了很多象徵手法,去引發觀眾的思考。看完這套電影,腦袋真的有累呢!如果你看厭了一段的商業片,這絕對是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