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電影節,抑或其他影展,均設有答問環節,讓觀眾與電影工作者作近距離交流。觀眾除了可以即時對導演或演員提問,了解電影創作背後的過程和困難,電影工作者亦可以從答問環節,得知電影在觀眾的口碑是如何,故此很多導演、演員都會抽空出席,短期內以增加電影宣傳效果,長遠則作為日後創作的參考方向。
無論是映後談或座談會,有一項是答問環節的大忌,就是為講而講。一來浪費其他欲發言觀眾的時間和機會,二來對於觀眾與電影工作者的交流未必有太大幫助。筆者曾出席某次映後談,主持開始前已表明只有十五分鐘的發問時間,但台下發問的觀眾總是要先發表他們的「偉論」,過了很久很久才說出對電影的問題,還要不止一位,打後發問的觀眾更如是這樣,浪費了不少時間,令很多想發言的觀眾,或有更好質素的問題無法表達,可謂十分過份。另一次的映後談,台下的觀眾直接提問,個人意見不多。當去到並中一位觀眾時,她開始說自己的國語很爛,然後不斷地讚,主持人問她的問題是甚麼,她說只是想讚而已,令在場觀眾非常無奈。這止情況是筆者最不想見到,偏偏最常見。既然映後談的時間寶貴,為何發問觀眾總要做「咪霸」,或是提出一些與電影無關的問題和意見呢?
出席映後談時,筆者很少會發問。首先自知發問水平一般,多數會在映後談筆錄對答內容作影後感內容;其次是要把握機會拍照,主要是可以近距離和電影工作者交流是非常難得的事。故此很多時都會在映後談中專心當一位旁聽的觀眾,以及留意電影工作者對每條問題的不同回應;始終映後談的機會,在平時觀影的時候並不多。
近年來上映的電影,很多都設有映後座談會、謝票、與觀眾會面等活動。如正在上畫中的《春嬌與志明》,導演與一眾演員穿梭不同的戲院謝票。去年票房大收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導演九把刀和演員陳妍希亦專程來港與觀眾會面。相關場次的門票很快便一掃而空,可見這種與觀眾近距離交流活動,有助宣傳以推高電影口碑,對追星的朋友來說,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